七支供養偈
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師子,
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餘。
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,
一身復現剎塵身,一一遍禮剎塵佛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緣起!祈望有情解脫煩惱障及所知障而究竟成佛!!!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與五部大論的關係(網路參考資料)
道次第,乃五部大論的結論,也就是五部大論的道理所排出來的一個修行次第。我們對道次第要有這樣的認識。
宗喀巴大師《證道歌》說,看了《道燈論》之後,他所學習的《般若經》的法,即成教授。《道燈論》如是影響了宗喀巴大師,給他很大的幫助。
所謂《般若經》的法,即「大乘法」之意,也就是整個五部大論的內容。廣泛來說,沒什麼五部,只有一部,即《般若經》。一部《般若經》就等於五部大論,也等於整個大乘的法。
由於整個大乘經論的內容或五部大論的法成為教授之故,於是宗喀巴大師寫了《道燈論》的解釋,即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
因此,從道次第與五部大論之間的關係來看,我們不能只是抱著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其他的經論都不讀,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喔。如上所述,道次第是一個結論,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理解此結論的內涵,必須往前找結論的「原因」、「理由」。
一個沒有理由的結論,無法帶來真正的信心。因為,我們自己沒辦法證明,心想這是宗大師說的,所以合掌,大概只能如此。既然理由不懂,就無法認定這個結論是正確的;無法認定,自然對這上面的道理生不起證量,無法產生真正的證悟。
內心要生起證悟,必須充分了解其中的道理。這些理由要懂的話,就必須學習五部大論。
學習五部大論,應依個人的條件與時間而定。從概略學習的角度來說,攝類學、宗義、地道等課程,即五部大論的前行。這些課程把五部大論裡面重要的觀念抓出來,我們先學這些內容,把基本的觀念建立起來。這對我們很有幫助。
因此,若問:「學習道次第時,可不可以光看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這本書就好?」答案是不可以。理由即如上述。我以前也說過,我們不去了解結論背後的道理,這個結論,永遠都是宗大師的結論,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,如此一來,根本沒辦法真正的修,也生不起應有的證悟。
【四諦十六行相】
小乘行者修三賢 至四善根 的暖位,已徹見四諦真理,更進而達頂位,須觀四諦十六行相,
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,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。
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:
苦諦:
苦:觀此身是苦。
空:觀因緣所生故空。
非常:觀因緣假成,故生滅無常。
非我:觀因緣假成,故無我體。
集諦:
因:觀苦果之因。
集:觀招集苦果。
生:觀苦果生,相繼存在。
緣:觀諸緣成就苦果。
滅諦:
滅:觀諸漏已盡,生死斷滅。
靜:觀三毒皆無,此心不亂,有明照作用,故靜。
妙:觀出離三界,無諸憂患,故妙。
離:觀一切災害,皆已遠離。
道諦:
道:觀八正道,可至涅槃。
如:道契正理,故如。
行:由此萬行,以趣涅槃。
出:由此聖道,以出生死。
三十七道品
三十七道品分為七門:
1.四念處。
2.四正勤。
3.四如意足。
4.五 根。
5.五 力。
6.七覺支。
7.八正道
四念處,又稱四念住:
1.身念處又稱觀身不淨。
2.受念處又稱觀受是苦。
3.心念處又稱觀心無常。
4.法念處又稱觀法無我。
觀身不淨可破我執、我相、我愛。
四正勤,又稱四正斷:
1.已生惡,令永斷。
2.未生惡,令不生。
3.未生善,令速生。
4.已生善,令增長。
佛經云:一念善心起,天堂已誕生;一念惡心起,地獄已現前。
未生善之人,應做四件事:
1.親近善知識。
2.廣結善緣。
3.多布施喜捨。
4.多為他人設想。
念佛禮佛之人,會散播出,有四種德行:
1.給人信心。
2.給人歡喜。
四神足,又名四如意足
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,使定慧均等,神力充沛,所願皆得。
四神足:1.欲神足。2.勤神足。3.心神足。4.觀神足。
欲神足:於四加行位起此定,依道欲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。
勤神足:於四加行位勤修此定,依勤修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。
心神足:於四加行位一心專注,依心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。
觀神足:於四加行位觀察事理真相,依觀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。
四加行: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,及四念處觀已,其次修四諦觀,
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,須要加一段用功之力而修行,名為加行。
小乘四加行位即是
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何謂暖位?修四諦觀,當無漏智火將生,心中光明啟發,名為暖位。
五根、五根之根
有生長護持之義,若修此五根之法,能護持道念,令不退失,日益增長道心,不被諸境所惑動。
五根:1.信根。2.進根。3.念根。4.定根。5.慧根。
信根:深信諸法,能成就一切聖道,對如來正法深信納受,名信根。
進根:依正法勤修精進,勇猛向道,名進根。
念根:如來正法,當愛樂希求,念念不忘,不生他念,名念根。
念出世法,念解脫法,念中道實相法,念不二法門,念念佛道。
定根:攝心在修道中,與法心心相應,心不散亂,名定根。
慧根:智慧現前,正觀分別諸法實相,不令正邪混淆,名慧根。
五力、力是修道增長力量
能排除一切業力障礙,不為他法所伏,而能摧伏他法,故以力為名。由五根的修持,而得到五種的力量,名為五力。
五力:1.信力、2.進力、3.念力、4.定力、5.慧力。
信力:信根增長得到力量,不為諸疑惑所動,能破諸疑惑煩惱,正信堅固,名為信力。
進力:進根增長得到力量,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,勤修正道,能辦出世大事,名為進力。
念力:念根增長得到力量,能破諸邪想,成就出世正念功德,名為念力。
定力:定根增長得到力量,能破一切亂想,發出襌定,名為定力。
慧力:慧根增長得到力量,照見諸法空性,不被外道邪法所惑,發出無漏智慧。
七菩提分,菩提譯為覺,故亦稱七覺支。
七菩提分:1.擇法覺支。2.精進覺支。3.喜覺支。4.除覺支。5.捨覺支。6.定覺支。7.念覺支。
擇法覺支:擇是選擇。行人觀諸法,慧照分明,善能審察揀別真偽,不謬取一切虛偽之法,名擇法覺支。
精進覺支:不雜名精,不退名進。行人慧照諸法,不修無益苦行,一心向正道精進,名精進覺支。
喜覺支:喜即是歡喜。行人進道,有所得法,心生歡喜,不隨顛倒住正法,法喜現前,名喜覺支。
除覺支:除即是斷除。行人若斷除一切邪見煩惱時,能增長諸善根,名除覺支。
捨覺支:捨即是捨離。行人若捨棄不善之境,捨離虛偽之法,永不追憶,名為捨覺支。
定覺支:定是襌定。修道者發出襌定,慧照諸禪真偽,不妄生愛著,名定覺支。
念覺支:念即是思念。行道之人修道之際,須要定慧均等,心是何病?以何善法來對治。
八聖道,此八法是成就聖果之妙道
故名聖道。又名八正道分,不偏不邪,正見諸法實相,
能達涅槃,能超凡入聖之大道,故名正道。
(1)正見,能見真理。
(2)正思惟,心無邪念。
(3)正語,言無虛妄。
(4)正業,住於清淨善業。
(5)正命,依法乞食活命。
(6)正精進,修諸道行,能無間雜。
(7)正念,能專心憶念善法。
(8)正定,身心寂靜,正住真空之理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、
卷二十七、卷二十八、俱舍論卷二十五、大毗婆沙論
卷九十六、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。
「五道十地功德圓滿。」
三乘各有五道,五道是 資糧道、加行道、
見道、修道(有學道)、無學道;
聲聞乘有聲聞乘的五道;
獨覺乘有獨覺乘的五道;
大乘有大乘的五道,這裡邊應該是指大乘。
大乘菩薩十地
一、歡喜地,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,初窺心性,破見惑, 證二空理,成就檀波羅蜜,生大歡喜。
二、離垢地,菩薩斷思惑,除毀犯之非,使身清淨,成就戒波羅蜜,離一切垢。
三、發光地,菩薩滅無明闇,而得三明,成就忍波羅蜜,心光開發。
四、焰慧地,菩薩於三十七道品,圓滿具足,進而修習力無畏,不共佛法,遠離懈怠,成就精進波羅蜜,使慧焰熾盛。
五、極難勝地,菩薩為利益眾生,外習諸技藝,內成就禪波羅蜜,極難制勝。
六、現前地,菩薩住解脫法門,修空無相無願三昧,成就般若波羅蜜,使現前差別盡泯。
七、遠行地,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,起殊勝行,廣化眾生,成就方便波羅蜜,備遠行資糧。
八、不動地,菩薩住無生忍,斷諸功用,身心寂滅,猶如虛空,成就願波羅蜜,於涅槃心,湛然不動。
九、善慧地,菩薩滅心相,證智自在,具大神通,善護諸佛法藏,成就力波羅蜜,善運慧解。
十、法雲地,菩薩廣集無量道法,增長無邊福智,悉知一切 眾生心行,依上中下根,為說三乘,成就智波羅蜜,有如 大雲,雨大法雨。